首页

最新动态

当前位置: 首页 -> 最新动态 -> 正文

【三下乡】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——雷竞技电竞平台官网汽车工程学院赴兴国县兴莲乡开展“三下乡”实践活动

作者:廖怡华、刘同星 来源:汽车工程学院 阅读次数: 日期:2025-07-19

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,传承革命精神,7月16日,雷竞技电竞平台官网汽车工程学院“追寻红色革命先锋队”师生一行走进兴国县兴莲乡,走访慰问老红军后代,参观官田中央红军兵工厂旧址,通过实地调研、聆听革命故事,上了一堂行走的“思政课”。

走访老红军后代:在困难环境中感悟信仰力量

实践队来到老红军郑煌德之子郑传兰(现年81岁)家中。推开漆色斑驳却一尘不染的木门,映入眼帘的是格外整洁的居所——房前屋后干净整洁,深绿色窗框虽褪色却窗明几净;每一件家具都摆放得规整有序,竹椅旁的柴火也码放得整整齐齐,这简朴而整洁的居所,无不展现出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家风,展现出这个革命家庭对信仰的坚守与对纪律的恪守。

师生们向郑传兰送上慰问品时,老人郑重地整理好衣襟才双手接过。他神情庄重、十分自豪地取出珍藏的“在党50年”光荣勋章,用微微颤抖的手轻轻抚过勋章表面,仿佛在触摸那段峥嵘岁月。“爸爸常说,当年在山洞里修枪时,连铁锯都没有,只能用生铁淬火土法造工具……”提及父亲郑煌德为保护革命火种“偷师学艺”、浴血突围的往事,郑传兰老人几度哽咽。他挺直了佝偻的背脊,浑浊的眼中泛起泪光却仍保持着军属特有的坚毅神情。

顿了很久,郑传兰老人继续讲述道:父亲1928年入党,曾与战友在兴莲乡沙公背山洞中仅凭斧头、铁锤创建红军修械小组。1934年转移途中被俘,他冒死拆屋瓦越狱;面对国民党乡长的压迫,他愤然反抗,身陷囹圄14年不改其志。

红色薪火永相传:边学边做敢闯拼

师生们注意到,郑家至今仍保留着郑煌德用过的铁匠工具,墙角堆放的柴火和简陋的灶台,无声诉说着这位革命后代的生活是十分简朴的。“父亲一生疾恶如仇,临终前还叮嘱我们‘跟党走,别给组织添麻烦’。”他抚着珍藏的勋章,目光坚定地说:“年轻人要懂得先苦后甜。当年我们靠着对党、对人民的忠诚坚持革命,这份忠诚要永远记在心里。”老人朴实的话语在我们耳边萦绕,让在场师生深深感受到革命信仰的永恒力量。带队郑力老师表示:“老红军后代展现的坚守与传承让我们深受感动,他们的精神富足更令人敬佩。这次实践不仅是帮扶,更是对初心的叩问。”队员们纷纷表示,要将郑煌德“边学边做、敢闯敢拼”的故事融入专业学习,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。

探访官田兵工厂:在历史现场体悟军工精神

带着郑传兰老人讲述的故事,实践队一行怀着崇敬的心情,来到了官田中央红军兵工厂旧址。在“人民兵工从官田出发”的红色展墙前,聆听着讲解员细致全面的讲解,队员们了解到郑煌德等工人如何在极端困难条件下,用土法制造枪械、支援前线。从官田兵工厂的发展,我们切实地体会到“没有枪,没有炮,我们自己造”的自力更生的顽强精神的可贵。展馆内复原的山洞修缮场景、锈迹斑斑的工具,更凸显了革命先辈“忠诚奉献、自力更生”的精神品格。

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书院文化

寻着革命的足迹,队伍走进潋江书院,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。队员们踏着坚毅的步伐,来到毛主席带领先辈们革命的地方。触摸着斑驳的木桌椅,想象着当年《兴国土地法》在这里诞生的场景。书院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革命故事,让年轻学子们真切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。在这里,红色记忆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,而是触手可及的精神财富。

此次“三下乡”活动通过“走访、调研、服务”的形式,队员们深切地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为国家,为人民抛头颅,洒热血的无私与伟大,让青年学子在这片红色热土中汲取了奋进的力量,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。

(撰稿:廖怡华、刘同星;初审:叶景川;复审:张诗咏;主审:孙恺)